本文為遠望社論,刊載於《遠望》2卷10期(2016年10月號;總337期)。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接受末任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投降後,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當天下午,在同地舉行「台灣光復慶祝大會」,台灣首位留美博士林茂生在會上致詞,說明「光復」的意義:「因有失陷,故有光復」。翌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明令訂定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到今年已是第71屆光復節。
姑不論林茂生當年支持光復是否由衷,他簡明扼要地指出了一個重要道理:「光復」相對於「失陷」,因此與基於國族認同的史觀密切相關。若不認為1895年的「乙未割台」是「失陷」,就不會把1945年的重入中國版圖視為「光復」。換言之,慶祝光復的前提是認同中國。如果認同錯亂,則無法分辨何為「失陷」、何為「光復」。

變調的光復節
1994年3月,李登輝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提出「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從此,台獨人士日益公開將台灣歸屬中國視為「悲哀」。 1995年4月17日,是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簽字100週年,立委呂秀蓮卻到當年談判簽約的日本下關春帆樓說:此約使台灣「能夠脫離中國的統治,是不幸中的大幸」;同年10月,正逢台灣光復50週年,台北市長陳水扁卻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辦「落地生根──『終戰』五十年」晚會,並邀請李登輝出席;2015年,另一位台北市長柯文哲乾脆將台獨史觀「總結」為「殖民越久越進步」。顯然,這些台獨不但不以被日本殖民為恥,反而引以為榮。對他們而言,1895年日本進占台灣既非不幸的「失陷」,那麼1945年台澎重入中國版圖也不會是值得慶祝的「光復」。
於是,在「扁蓮」當選總統的2000年起,「台灣光復節」只「紀念」、不放假。此後,隨著「去中國化」的繼續深化,中國越來越被醜化、妖魔化,日本殖民統治則不斷被美化、正當化。結果,「日治」取代了「日據」,「終戰」也取代了「抗戰勝利」和「光復」。台灣社會對「光復」的態度由慶祝轉為「紀念」,最後變成「悼念」。 2013年10月,民進黨主政的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甚至在市議會答詢時宣稱:「台灣『光復』節是台灣的再『淪陷』日」。這就是現今台獨人士對台灣光復節的標準態度。
當中國視角的「光復」被台獨視為「淪陷」(失陷),則台獨心裡的「光復」當然就是「恢復日據」──即使事實上無法把日本殖民政權請回來,也要在心態上徹底認同日本。於是,與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復蘇相互呼應、同步成長,台獨的「去中國化」在過去20餘年裡逐漸顯露出真面目:這根本就是一場荒謬絕倫的自我「再皇民化」。就在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乙未割台兩甲子的2014與2015年,台灣連續發生了「太陽花」之亂、九合一選舉及反課綱微調運動,使島內藍綠板塊徹底翻轉。最後,今年年初民進黨完胜總統與立院大選,台獨完全執政,使「再皇民化」步入高潮。

媚日反中一體兩面
其實,日本當年是把台灣人視作中國人來歧視的。被台獨譽為「台灣現代化奠基者」的後藤新平就說過:要使台灣人變成日本人,如同將「比目魚變成金眼鯛」般困難。在這樣的種族歧視之下,日本殘殺台灣人從不手軟。根據日本人的統計,從1895年5月底日軍登陸台灣起到10月為止,被日軍殺害的人數達14000人之多;此外,後藤自己承認:在1898-1902年期間,在他手下被殺的台灣「土匪」達11950人,其中僅1902年就殺了4667人;總計在日據時期的前8年(1895-1902)裡,台灣人被殺了32000人之多,超過當時總人口的1%。這些數字被日本人當作政績記錄下來,並為台獨(如楊碧川、黃昭堂)的著作所引用。可見他們並非不知日本殖民統治的殘暴。
但是,台獨為了脫離中國,不惜認賊作父,投靠侵略中國、殘殺台民的日本,藉「媚日」來「反中」。早期的台獨理論家王育德曾說:日本是台灣人的「祖國」,「日本在整整50年的時間內孜孜經營,把台灣建設成幾乎十全十美的資本主義殖民地」;台灣要獨立,「首先浮現腦海的就是靠日本幫忙」,「現今世界上,沒有像台灣這個民族如此親日的;獨立後的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能與日本親密結合,相信對日本非常有利」;「祖國」應發表聲明「顯示日本有決心與覺悟要與中共對決」。
後來,李登輝身體力行,實踐了王育德「以日本為祖國」的主張。李登輝(日據時期名叫「岩里政男」)曾在皇民化運動中寫血書明志而獲准從軍,還因此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台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25日)報導。當時他曾公開說:「願粉身碎骨為君國殉死,…以報答廣大無邊的皇恩」。日後他以總統及國民黨主席身分推動媚日反中,遂使「去中國化」與「再皇民化」結合,成為台獨的主流,進而主導了台灣的政治變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戮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