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生下鄉

曹啟鴻打算讓大學生下鄉一年工作 
換取三年免費的學費 
看起來 像是一種鼓勵性質的農業生力軍計畫 在此不予評判 這個政策的優劣性 
而是直接跳脫這個政策 來看一看現今台灣農業的發展方向

台灣的農業 早在民國80年代的時候 
就開始出現了危機 為什麼呢
因為那個時候 工商業已經完成雛形 進入了工商發達的階段 造成很多年輕學子 第一時間並沒有回鄉務農的意願 而是投入各個工商領域 
也就是說 台灣農業人口的斷層 早在民國八十年代就產生了 二十五年過去了 農業新血沒有投入 自然就變成農業老年化

好的 這是台灣農業現在的整體背景 
那麼 我們來看看怎麼樣才能夠改變這一個狀況 
其實 道理很簡單 就是把農業工商業化
這樣就行了 什麼意思呢
就是鼓勵大型的農業公司成立
就很容易解決這一個問題 什麼意思呢

大型農業公司 
一方面 可以取得廣大的農業土地
二方面 可以整合成機械化管理農業
三方面 可以擴大土地的使用效率
四方面 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
五方面 更可以引進新科技 造成農業進一步的革新

可是 台灣的土地政策 早在民國四十年代的時候 三七五減租之下 再也沒有新的政策推展 
為什麼要說這一段歷史呢 
在當時的土地改革政策之下 台灣迅速崛起小地主農業 造成農業的一波新高點 可是時過境遷 到了現在 這種小地主型態的農業 還適合台灣的發展嗎 
很顯然的 已經不利農業發展了 
為什麼不適合發展了
第一個問題點 就是從事農業的人口數越來越少 
第二個 農地再利用的效率無法提高
第三個 小農型態運作 無法增加台灣的整體農業產量
第四個 台灣每年補助農民的災害農損金額高達數十億 這些資金可以轉換成對農業有發展方向的革新 而不是單單只是用來補助老農民的辛苦耕作 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問題

有人提倡精緻農業的發展 其實這是一種盲思
精緻農業再怎麼精緻化 也無法大量生產 
台灣真正需求的是大量生產 而不是什麼不什麼精緻化 精緻化其實是一種商業行為 什麼意思呢 因為精緻化只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價格 而不是提高台灣農產品的總數量 
假若不是提高台灣農產品的總數量
那這麼說 台灣還是要每年向外進口大宗物資 為了國家的總體農業利益 台灣變成每年要進口大宗農產品 這一個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 如果要解決大宗農產品的進口 就是要引入大型農業公司 而不是再推行什麼小農型態 或是什麼精緻化農業 這根本就是錯誤的方向 而且是非常非常的錯誤
大型農業公司的成立 才會促使精緻化農業的蓬勃發展 因為兩種領域不同 兩個目的不同 客戶群也不同 
大型農業公司 最主要是對於台灣進口大宗物資而成立的 與其每年大量花外匯去買外國人的農產品 還不如台灣人自己種農產品 一方面 要鼓勵多使用本國的農產品 二方面 也要讓這些大型農業公司有合理利潤的空間 可是二十五年的光陰過去了 就是沒有人好好面對我們台灣農業的發展方向

所以 當今台灣的農業 就是要轉型成為大地主企業的規模 這是不得已的方向 也唯有透過這樣的改變 才能夠吸引更多勞動力投入鄉村農業 因為當大型農業公司的成立 農民就不是農民了 農民就變成工人了 也就是勞工了 
千萬 不要跟我說什麼大型農業公司的成立 會影響農民的利益這 根本就是一種 自欺欺人的想法 其實 就法律的規定 也可以規定大型農業公司的生產項目 比如玉米 比如黃豆等等的生產申請項目 
而當這些大農公司所生產的農產品 我們的農民 就比較不可能會去做這方面的生產 也就是說 農民自然而然就會有所謂的區隔項目 也就是進一步的推廣精緻化農業的發展
所以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商業邏輯 還有我們法律的配套措施問題 所以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難道我們每年要跟越南買米 然後把我們自己台灣農民生產的精緻稻米晾在一邊嗎 或是混雜這些越南米充斥在市場嗎
難道我們每年要跟美國購買大批的玉米 黃豆 而毫無作為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 台灣有誰討論過這一個觀點呢

是因為台灣一直追隨日本模式的腳步 而自己沒有辦法 去創造出自己在地應當有的模式
時光過去了 變成是一種慣性動作的盲隨 如此罷了

台灣怎麼會進步呢

https://m.facebook.com/groups/287360914802721?view=permalink&id=621234228082053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海洋、雲、戶外、大自然和水
楊振閎 加入 研究與策論
13小時

台灣大學生下鄉

曹啟鴻打算讓大學生下鄉一年工作 
換取三年免費的學費 
看起來 像是一種鼓勵性質的農業生力軍計畫 在此不予評判 這個政策的優劣性 
而是直接跳脫這個政策 來看一看現今台灣農業的發展方向

台灣的農業 早在民國80年代的時候 
就開始出現了危機 為什麼呢
因為那個時候 工商業已經完成雛形 進入了工商發達的階段 造成很多年輕學子 第一時間並沒有回鄉務農的意願 而是投入各個工商領域 
也就是說 台灣農業人口的斷層 早在民國八十年代就產生了 二十五年過去了 農業新血沒有投入 自然就變成農業老年化

好的 這是台灣農業現在的整體背景 
那麼 我們來看看怎麼樣才能夠改變這一個狀況 
其實 道理很簡單 就是把農業工商業化
這樣就行了 什麼意思呢
就是鼓勵大型的農業公司成立
就很容易解決這一個問題 什麼意思呢

大型農業公司 
一方面 可以取得廣大的農業土地
二方面 可以整合成機械化管理農業
三方面 可以擴大土地的使用效率
四方面 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
五方面 更可以引進新科技 造成農業進一步的革新

可是 台灣的土地政策 早在民國四十年代的時候 三七五減租之下 再也沒有新的政策推展 
為什麼要說這一段歷史呢 
在當時的土地改革政策之下 台灣迅速崛起小地主農業 造成農業的一波新高點 可是時過境遷 到了現在 這種小地主型態的農業 還適合台灣的發展嗎 
很顯然的 已經不利農業發展了 
為什麼不適合發展了
第一個問題點 就是從事農業的人口數越來越少 
第二個 農地再利用的效率無法提高
第三個 小農型態運作 無法增加台灣的整體農業產量
第四個 台灣每年補助農民的災害農損金額高達數十億 這些資金可以轉換成對農業有發展方向的革新 而不是單單只是用來補助老農民的辛苦耕作 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問題

有人提倡精緻農業的發展 其實這是一種盲思
精緻農業再怎麼精緻化 也無法大量生產 
台灣真正需求的是大量生產 而不是什麼不什麼精緻化 精緻化其實是一種商業行為 什麼意思呢 因為精緻化只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價格 而不是提高台灣農產品的總數量 
假若不是提高台灣農產品的總數量
那這麼說 台灣還是要每年向外進口大宗物資 為了國家的總體農業利益 台灣變成每年要進口大宗農產品 這一個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 如果要解決大宗農產品的進口 就是要引入大型農業公司 而不是再推行什麼小農型態 或是什麼精緻化農業 這根本就是錯誤的方向 而且是非常非常的錯誤
大型農業公司的成立 才會促使精緻化農業的蓬勃發展 因為兩種領域不同 兩個目的不同 客戶群也不同 
大型農業公司 最主要是對於台灣進口大宗物資而成立的 與其每年大量花外匯去買外國人的農產品 還不如台灣人自己種農產品 一方面 要鼓勵多使用本國的農產品 二方面 也要讓這些大型農業公司有合理利潤的空間 可是二十五年的光陰過去了 就是沒有人好好面對我們台灣農業的發展方向

所以 當今台灣的農業 就是要轉型成為大地主企業的規模 這是不得已的方向 也唯有透過這樣的改變 才能夠吸引更多勞動力投入鄉村農業 因為當大型農業公司的成立 農民就不是農民了 農民就變成工人了 也就是勞工了 
千萬 不要跟我說什麼大型農業公司的成立 會影響農民的利益 這~根本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 其實 就法律的規定 也可以規定大型農業公司的生產項目 比如玉米 比如黃豆等等的生產申請項目 
而當這些大農公司所生產的農產品 我們的農民 就比較不可能會去做這方面的生產 也就是說 農民自然而然就會有所謂的區隔項目 也就是進一步的推廣精緻化農業的發展
所以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商業邏輯 還有我們法律的配套措施問題 所以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難道我們每年要跟越南買米 然後把我們自己台灣農民生產的精緻稻米晾在一邊嗎 或是混雜這些越南米充斥在市場嗎
難道我們每年要跟美國購買大批的玉米 黃豆 而毫無作為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 台灣有誰討論過這一個觀點呢

是因為台灣一直追隨日本模式的腳步 而自己沒有辦法 去創造出自己在地應當有的模式
時光過去了 變成是一種慣性動作的盲隨 如此罷了

台灣怎麼會進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戮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